2025 年一季度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开门红”:三省一市合计产出超 84 万辆,占全国总量近三成,延续了全国生产高地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285.6 万辆,同比增长 28.2%,而长三角以宁德时代 、蔚来、特斯拉等龙头企业为引擎 ,正加速从“电动化上半场 ”向“智能化下半场”跨越 。但在光鲜数据背后,产能过剩隐忧、渗透率下降 、区域协同壁垒、智能化能力分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产业升级的“第二增长曲线”亟待破局。
产业链成形但未成势,区域协同仍存梗阻
当前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由“局部突破 ”迈向“系统布局”的关键阶段。江苏、上海 、浙江、安徽四地功能定位逐渐清晰,初步形成“整车—电池—芯片—零部件”全链条产业体系 。
上海依托特斯拉、上汽等龙头企业,构建“整车-智能驾驶-域控芯片”头部生态。临港新片区作为智能制造核心承载地 ,2024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91万辆,占全球产能近半。2025年4 月,上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尚界 ”整车项目落地 ,预计带动临港汽车产业链年产值增加500亿元 。但上海仍面临“整车强、配套弱”的结构性矛盾,AI芯片 、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输入,产业生态尚未闭环。
江苏以动力电池为重点 ,在常州、无锡、溧阳 、盐城等地聚集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 、远景动力等产业链重点企业190余家,形成全国领先的锂电池产能基地,产能规模全国领先。与此同时 ,南京引进小米华东研发总部、盐城推动东风悦达起亚新能源转型,多点突破态势初显。
浙江以灵活的民营零部件体系见长,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增长19.5% 。金华、宁波等地在电驱 、电控领域占据优势 ,两轮及低速新能源车发展也居于全国前列。然而,浙江新能源汽车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 ,供应链掌控力弱,过度依赖外部主机厂。在新一轮智能化浪潮中,部分企业核心技术更新滞后 ,存在“低端聚集、上游缺失”的风险 。
安徽凭借政策强力推动,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 ,占全国比重超1/8。合肥集聚蔚来、小鹏等头部车企,成为“新势力第二总部 ”;芜湖 、宣城等地通过试验区政策构建“整车-软件-测试”生态,产量快速上升。
然而 ,当前长三角新能源车产业链协同仍面临一定程度的“梗阻”,数据标准不一、资本配置不合理等掣肘仍较为明显 。企业在跨区域设厂和测试时,面临审批、税收、供应链协调等多重壁垒。上海 、合肥、嘉兴等地虽都已建成智能测试道路,但标准差异导致数据不通 ,重复投入。尽管2019年苏浙沪皖签订《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实现牌照互认,但实际运行中平台接口和管控标准不统一 ,却依然制约着跨区域示范应用的效率与规模 。
金融支持体系也有待打通。目前,各地产业基金多以本地项目落地为优先准则,较少支持跨区域企业。譬如 ,合肥以“政府+资本 ”方式精准支持蔚来汽车,多次为其注资,撬动后者完成转型脱困 ,被誉为“地方政府入股拯救新势力”的样本,但该模式更多聚焦于本地企业绑定和政绩导向,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或企业并未形成辐射效应 。
制造见顶 ,智能接棒:产业“第二增长曲线”浮出水面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能过剩风险日益显现。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53.2%降至41.5%,连续五个月下滑。以制造为核心的增长路径面临瓶颈 ,“软件定义汽车 ”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智能驾驶 、车载操作系统、OTA升级、域控芯片等软件与系统技术,逐步取代硬件成为价值增长的新引擎 。有鉴于此,长三角亟须从制造优势转向智能生态 ,寻求产业“第二增长曲线”。
从区域格局看,长三角具备较好的智能化转型基础。一方面,以上海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在高端电子架构 、感知芯片、自动驾驶测试平台等领域起步较早 ,技术积累深厚 。当前,上海正加快推进“车芯联动”,临港新片区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 、数字经济三大方向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地平线、小鹏等企业已在上海设立车规芯片研发团队。
另一方面,杭州、合肥等地依托丰富的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人才资源,成为车载系统与智能算法的重要创新高地 。阿里巴巴达摩研究院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为杭州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阿里旗下斑马智行华东总部落户合肥,也补上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软件环节。
但从细分结构看,长三角软件生态仍呈现“两头强、中间弱 ”格局:整车企业和芯片企业基础扎实,但操作系统、仿真工具、数据平台等中间件环节相对薄弱 ,难以形成完整闭环;在软件平台侧,尚无具主导力的车规操作系统或中间件平台,生态碎片化明显;“车路云控”系统仍以政府主导为主 ,缺乏商业化算法接口与数据共享机制,抑制了创新扩展。
以智能驾驶为例,虽已建成覆盖上海 、无锡、合肥等地的开放测试道路网络 ,但各地在测试规范、数据格式 、仿真标准上仍不统一,企业研发缺乏“多地适配”环境,制约了效率与集成度 。在操作系统领域 ,小鹏、斑马智行等各有自主研发,但技术路径不一、接口标准缺失,远未形成平台型生态。多数企业仍依赖基于Linux 、QNX等国外系统的二次开发 ,难以掌握底层控制权,也限制了智能驾驶系统调度与性能优化的空间。
由此可见,要推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第二增长曲线”,当前亟须补齐系统性短板 ,提升区域软件协同与公共支撑能力 。在制造趋同化趋势下,谁能率先完善“软件定义 ”能力链,构建平台型生态 ,谁才更有可能在下一轮产业演进中抢占先机。
长三角
长三角智慧应急论坛在沪举行,聚焦数据赋能城市安全
第四届长三角智慧应急创新发展论坛5月14日在沪召开,同步启动2025"数据要素×"大赛应急管理赛道。论坛发布十大智慧应急优秀案例 ,探讨数据驱动应急管理转型路径。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强调需构建全域联动智慧应急体系,普陀区将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推动风险预警、智能指挥等场景数据融合 ,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提升城市韧性,树立行业创新标杆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
全球首个AI教育机器人产业基地在沪启用
全球首个AI教育机器人产业基地近日在沪正式启用。该基地位于闵行区 ,占地40亩,构建了集科研、制造 、赛事、研学于一体的青少年AI教育生态。基地设有全年龄段机器人体验中心、智能制造产线和ENJOY AI竞赛中心,覆盖3-22岁青少年和儿童的科技成长需求,通过“玩 、学、赛、研”一体化模式 ,打造沉浸式AI教育体验,助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 。(来源:今日闵行)
浦东创新药械企业密集获批
近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汉通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小肾动脉超声消融系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其智能算法可优化手术参数;心脉医疗新一代主动脉覆膜支架获批上市,手术操作体验显著提升;透景生命等企业相继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等新产品。目前张江已集聚23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全球药械十强2/3在此布局 ,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来源:浦东发布)
江苏
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成立园区载体及产业链发展联盟
5月13日,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宣布成立园区载体及产业链发展联盟,聚焦智能制造、医药健康 、绿色环保等六大产业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联盟整合近50家重点企业 、园区及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项目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跨领域合作。马群街道同步发布2025年度14个重点产业项目及企业服务清单 ,实行“网格员+业务专员”双轨服务机制,确保企业诉求高效响应 。(来源:南报网)
江苏丹阳27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近日,江苏丹阳市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成功并网。该项目总投资7.5亿元,利用4142亩鱼塘水域 ,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 ”模式,实现空间集约化利用。项目预计年发电量3.08亿千瓦时 ,满足15.4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7.14万吨 。该模式不仅优化能源结构,还提升养殖效益 ,助力村民增收。(来源:新民晚报)
浙江
宁波前4月外贸创历史新高,民企贡献超七成
5月13日,宁波海关公布今年1-4月外贸数据。全市进出口总值达4724.5亿元 ,同比增长8.2%,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3210.3亿元,增长15.6%;进口1514.2亿元 。民营企业表现亮眼 ,进出口额3654.4亿元,占比77.4%,拉动整体增长9.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成重要增量,对东盟、非洲 、中东欧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0.7%、28.1%、13.8%;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8.6% ,汽车 、集装箱出口增速达40%、82.3%。宁波通过政策创新及多元化市场布局,持续巩固外贸竞争力 。(来源:宁波发布)
嘉兴佳利电子微波陶瓷“独门绝技”领跑5G赛道
5月13日,嘉兴佳利电子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 ,亮相国务院新闻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会,向全球展示中国“专精特新 ”企业的硬核实力。佳利电子深耕微波陶瓷材料研发30年,突破5G通信核心器件“卡脖子”技术 ,其开发的微波陶瓷材料及元器件广泛应用于基站、手机等无线通信领域,100余款产品实现国产替代,技术指标达国际头部水平。企业年产24亿只陶瓷元器件 ,研发投入强度超9%,低温共烧陶瓷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嘉兴发布)
安徽
安徽大学团队实现驱动电机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安徽大学新能源电驱动研究团队取得重大进展,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团队聚焦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系统 ,提出协同设计 、动态热分析、减振降噪等创新方法,突破行业难题。成果已应用于奇瑞、江淮等企业,助力提升车辆动力性、能效与用户体验,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源:安徽日报)
全球首个“量子密钥+后量子密码”体系发布并商用
5月14日 ,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全球首个融合量子密钥分发(QKD)和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具备商用能力。该体系采用三层架构,成功接通超1000公里跨域量子密信电话 ,可为用户提供抗量子计算的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志着新一代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实现体系化技术突破。(来源:安徽日报)
(本文作者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
“长三角议事厅 ”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 ,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发表评论